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全国仅十名!哈电集团董礼涛获评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2024-03-03 146 字号
图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团结引领广大职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开展的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在成都发布,现场揭晓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哈电集团高技能专家董礼涛成功当选。

2023年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发布仪式

3月1日晚8时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图片

哈电集团高技能专家董礼涛

成功获评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图片

怀揣着“建设制造强国”这个所有中国产业工人共同的梦想,参加工作30多年来,董礼涛扎根生产一线将铣削加工作为不懈奋斗的终身事业,刻苦钻研,锐意创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一路披荆斩棘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耀眼的成就彰显匠人匠心,董礼涛不仅在推动企业转型发展效益提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

图片

董礼涛(右二)在黑龙江省第六届职工技术运动会上与同事合影

1989年,董礼涛来到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成为一名铣工学徒,在生产车间成长磨砺匠心。
“和现在干净整洁的生产现场截然不同,那时候车间里光线昏暗,噪音刺耳,油腐味刺鼻,干活儿时飞溅的铁屑崩到身上,就会烫个泡,毛刺经常会扎破手,注意力全在工件上的时候不觉得疼,下班用肥皂洗手,才感到扎心的疼。”回忆往昔,董礼涛感触颇深。
“可当我看到从师傅们的手里干出各式各样闪着亮光的精美零件就像钢雕的艺术品一样,慢慢的开始对从事铣工产生兴趣。”
董礼涛也暗下决心,“既然干了就干好,早干早成,晚干永远不成!”
钻研,誓当行家里手。
从此,董礼涛开始踏踏实实学本事。“他在完成常规工作任务后,总会主动去接触一些对于年轻职工来说是“超级别”的产品加工件,并时不时冒出一些大胆的、非常规的加工想法。”聊到董礼涛刚参加工作时候的样子,身边的同事总是纷纷竖起大拇指。
同样的机床,别的铣工可以将孔洞尺寸误差控制在0.05mm范围内时,董礼涛想的是自己能不能将它控制在0.01mm的范围。
正是因为有着执著的追求,董礼涛精益求精、精雕细琢,通过年复一年的钻研,成功将加工误差控制在0.01mm左右,达到了顶尖水平。

图片

“小身躯苦钻研大智慧”,这是当时老师傅们对身材瘦小、目标坚定的董礼涛的由衷夸赞。
“他总能别出心裁,钻研出一些独具匠心的铣工加工方式,大大提高了车间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一时间,他在车间里、公司内,竟然成了创新的“新秀”!
参加公司里的技术比武,董礼涛连续四届占据冠军宝座,27岁就打破公司纪录,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代表汽轮机公司参加省市、省国资委等不同级别的职工技术大赛,均获得了耀眼的成绩。

图片

从决心干好铣工到获奖无数,从懵懂少年到国家级大工匠,30多年来,董礼涛先后取得20余项国家专利,完成技术创新300余项,累计为公司创造了8000余万元经济效益;他带领的团队获评“董礼涛国家级铣工技能大师工作室”,他的事迹与水稻专家袁隆平一同被编入中国青少年教育丛书《共和国的建设者》,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传承,担负创新使命。
董礼涛常说,一个人的创新是小项目,一个团队的创新才是大项目;一个人的提高是小提高,一个团队的提高才是大提高。他意识到更应该发挥好自身的传帮带作用。
2006年,董礼涛积极响应公司创建学习型班组的号召,在分厂组建了“铣工工作研讨小组”,专门研究铣工加工技术,解决生产难题。2013年,工作小组发展为“董礼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他每年为工作室制定详实的人才培养规划,为每一位工作室成员量身制定“名师带徒”活动计划书,并予以监督考核。

图片

为了让徒弟们愿意学、学得会,董礼涛倾注心血,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加工经验、方法汇编成册,供徒弟们学习研究。
如今,他的徒弟们也在各类技术比武大赛中脱颖而出,都成了公司的骨干力量,其中晋升技师、高级技师的就有26名。
几年来,创新工作室攻克了许多生产难题,完成了多项创新成果,取得了国家专利10余项,推广创新245项,命名操作法3项,为公司创造了6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培养了大量骨干人才。
报国,铸就大国重器。
一系列的荣誉加身,让董礼涛名声大噪,“出名”后,挖他的公司给出比现在高十几倍的薪酬,但他不舍哈电集团这个“报国平台”。
“在公司这样的干事创业氛围下工作更有动力,在公司这个大舞台上施展才华更能作出卓越贡献,在这里,我的工作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每当重点项目高质量投运时,董礼涛和同事们无比自豪。

图片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生产的国产首批30兆瓦级燃气轮机,安装于中石油西气东输二线衢州站

在参与国产首台燃压机组建设时,为国家奉献的工作热情支撑他整整三年没日没夜奋勤忘食地钻研,在按要求完成所有任务时,伴随而来的还有成功申报的5项发明专利。
“重点工程、西气东输、秦山核电站……听到这些名字,那种自豪感,只有参与的人能够了解”,董礼涛骄傲地说道。
那些重点工程项目,装备着他亲手参与制造的高性能主动力装置;国产单机容量最大的秦山核电站65万千瓦核电汽轮机,中国首台真正意义的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上,有他亲手打磨的叶轮;他参与加工制造的国产首台30兆瓦级燃压机组摘取了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图片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生产的国产首台65万千瓦核电汽轮机,安装于秦山核电站

奋进,乘风破浪远航。
“企业发展向好,承担更多的国家重点项目,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赶上了好时代,时代发展提速,我们工人也要转变思想。”如今已荣获诸多荣誉的董礼涛仍时刻保持着探索钻研的劲头。“现在都是数控机床,怎么能最大限度发挥设备的性能?就是要不停地学习业务,不停地钻研技能,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这才是新时代产业工人最重要的素质。”
“处于开放的时代,就要打开门,伸出手,当今的制造不只是去除加工”,最近,他正带领工作室的同事们,探索、应用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不仅在公司进口设备的维修备件上获得成功,而且还打印出了结构复杂的零件实体,大大节约了加工时间和加工成本,不断将数字技术融入生产制造,通过研究固化加工方案为数字化产线提供精准的基础加工参数,为公司数字化转型贡献着力量。

图片

哈电集团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智能制造赋能高质量发展
“大国工匠有大责任,更要有大担当、大作为。”正如董礼涛所说,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是所有中国产业工人共同的梦想,立志产业报国的董礼涛正秉承家国情怀,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和行动,在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征程上接续奋斗,彰显着新时代劳动者的责任与担当。